基本情况:
张标,14岁,初二,湖南怀化人。家中肚子,母亲较为溺爱,父亲则过于严苛。父母对张标学习期望值很高,常拿他跟亲友中学习优秀的同龄人比较,使他对学习生出厌恶情绪。父母常常在其的学习问题上出现分歧,父亲认为棍棒底下出成绩,在学习上对张标抓得很严,而母亲则认为应该给予孩子鼓励,增强孩子的自信心,这让张标有时候难以适应。初一的时候,张标接触到网络,就显示了极大的兴趣。渐渐的开始沉迷其中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到初二的时候已经到了离不开电脑的程度。上课下课都玩手机游戏;回到家立马打开电脑,废寝忘食,经常在父母的强制下睡觉。后来经常把午饭钱省下来去网吧上网,一连两三天不回家。来湖南戒网瘾学校前,已经因网瘾辍学半年了。
问题解析:
父母在教育上各执一词,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像只兔子,既有父亲的“大棒”,又有母亲的“胡萝卜”(安慰鼓励),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认同感,那么就很难再接受其他观念的影响,这种软硬兼施的教育方式有时候会十分奏效,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,因为这没有了解孩子的感受,孩子对一方的认同就意味着对另一方的否定,缺乏沟通的教育方式才导致了亲子之间的隔阂。
父亲对孩子要求太过严格,只知一味地施加压力,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,没有意识到过高的期望值只会成为负担,等到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了,他就会选择逃避,彻底抛弃。这样只知一味地追求结果,再加上母亲的纵容,这些无疑成了孩子染上网瘾的催化剂。
辅导对策:
针对张标的情况,湖南戒网瘾学校为其制定了三条引导方针,首先,对张标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,通过登山、体育锻炼等方式培养张标的毅力与耐力,通过网络悲剧案例使张标认识到网瘾的危害,帮助张标正确认识网络游戏。其次,通过文化课的补习帮助张标树立学习的自信心,张标由于沉溺网络而影响了学习,又因为学习成绩的下降在网络游戏中寻找快乐,因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,通过文化课的补习可以帮助张标弥补因上网落下的课程,同时帮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。与此同时,强化与其父母的沟通交流,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上存在的缺陷,并通过书信的方式让亲子间开诚布公,解决隔阂,避免张标毕业之后再出现对网瘾的反弹。
辅导效果:
通过湖南戒网瘾学校心理辅导、军事拓展训练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,张标意识到了虽然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缺陷,但是是以为了自己好为出发点进行的,相互间通过通信,解开了彼此的心结,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,对网络形成了正确的态度,不再沉迷其中。通过特训学校的回访得知,张标现在在学校情况良好,正在努力补充落下的课程。